數位人文大學部課程教學概覽
Introducing Digital Humanities Work to Undergraduates: An Overview
本文由邱冠瑀編輯
本文摘自Adeline Koh的〈Introducing Digital Humanities Work to Undergraduates: An Overview〉,由邱冠瑀統整後撰文。
不論是在生活中還是學校裡,你我都應用著先進科技下的產物,都習慣了科技輔助為自己帶來的便利;科技可以有效的輔助我們的日常活動和學習過程。過去十年來,數位人文學以驚人的速度遍布全球,成為一個新興的數位研究領域。在無形之中,數位人文學如今已成為你我的日常生活。
本文旨在為教師列舉並解釋與多元的數位人文工具結合的教學提案,幫助教師了解概念並思考如何將數位工具融入課堂教學。本篇文章的最後,也提供了一項活動供有興趣舉辦數位人文研討會的教師參考。
地理資訊數位人文專題(Mapping Projects)
在文學課中經常會探討文學作品的空間、地點與定位。其中有趣的一項是繪製出作品中人物造訪的地理地圖;而詹姆斯·喬伊絲(James Joyce)的《尤利西斯》(Ulysses)經常被拿出來討論。傳統的地圖是由紙筆勾畫出來的路徑草圖,但現今已可以透過數位工具來優化草圖。Gerry Carlin和Mair Evan在Google地圖上所繪製的《尤利西斯》筆記地圖(連結﹕https://sites.google.com/site/notesonjamesjoyce/map),正是數位版的地圖;在此界面不只可以額外補充註釋,還可以提供特定地點的「街景」,讓用戶身歷其境地一睹該地的風采。此外,這樣的數位人文專題也可以應用在其他文學或旅遊文本。
文字雲之文本分析應用(Text Analysis)
數位人文學科常見的另一種教學方法:使用數位工具進行文本分析。Wordle(http://www.wordle.net/)或是Textal(http://www.textal.org/gallery/48d568e96aa8)是一種能輕鬆駕馭的免費工具。它能快速生成詞雲圖(也叫文字雲),在文本中出現頻率越高的「關鍵詞」會顯得越大。課程中可以利用這種視覺化的方式與學生進行深入的討論與分析。
線上展覽(Online Exhibition)
對教學者而言,線上展覽也是一個不錯的數位人文教學專題,讓學生參與否項主題的策劃與內容展示,不需要撰寫程式,即可透過靜態網頁展示專題內容。可運用的工具包括Omeka(https://www.omeka.net/)或Scalar(https://guides.library.illinois.edu/scalar)。
維基百科編輯(Wikipedia Editing)
鑒於學生經常使用維基百科作為參考資料,這個教學提案足以勾起他們濃厚的興趣。值得一提的是,維基百科不追求真理,而是要求所有內容都必須由驗證過且可靠的證據支持。在使用維基百科時,學生也學到如何辨認靠谱的資訊。
數位人文工作坊活動(Ideas for Your Own Digital Humanities Workshop)
在研討會的活動中,提供每人一張小卡,請他們寫下認為最優秀的三項數位人文學科提案。寫完後,鼓勵參與者與身旁的人討論,並從六個提案中挑出最好的提案以及原因。悄然無聲的空間開始充斥著激昂的討論聲;研討會的參與者腦力激盪地構思出自己的數位人文教學提案。如果時間充裕,可以邀請小組上台發表他們的提案和理由。這不僅僅可用於教師的研討會,也可用於學生的班級討論。 本文簡短地概述了既便宜又容易應用於課堂上的數位人文學科教學提案,也為探索性研討會提供一個參考活動。以上舉出的教學提案是只是冰山一角,並非全貌。讀者可決定從哪種工具或提案著手,並將想法付諸行動。希望藉此機會讓教師能靈活運用數位科技於人文課堂,不只增加課堂趣味性,也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