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展數位人文學
Getting Started in Digital Humanities
本文由傅玟瑄編輯
本文摘自Lisa Sapiro的〈Getting Started in Digital Humanities〉,由傅玟瑄統整後撰文。
數位人文學科從何而來?該如何執行數位人文學科?這些是作者在大湖區學院聯盟的新方向工作坊,發表此學科時所遇到的問題,即使台下有許多觀眾很看好其發展潛能,但總有些人不確定該從何起頭及尋求培訓的管道。
總結在工作坊的發表,本文作者認為部分數位人文學工作者常是透過研究自學取得相關知識,他們也具備一些重要的人格特質,像是擁有開放的思維、實驗心態、有玩心等,不斷學習並找到有見解的人相互討論特定研究。以下建議可以給新手了解並快速上手數位人文學的工作:
-
確立目標或問題— 找到適合自己的學術目標,才會有動力完成研究,因數位人文學不單單只是種科技,其涵蓋了廣泛的工作,像是建立數位館藏、時地視覺化、分析巨量資料、3D建模、重塑學術交流、促進參與獎學金、發展數位文物的理論法、實踐創新數位教學等,以協助提升相關的研究或教學目標。
-
熟悉數位人文學— 以下有四種來源可更加熟悉此學科,首先是紐約大學數位人文學資源指引(https://wiki.commons.gc.cuny.edu/The_CUNY_Digital_Humanities_Resource_Guide/),經共同編輯提供優質的簡介、範例研究、教學大綱、期刊以及「熱門主題」等。第二是數位人文問與答(https://dhanswers.ach.org/)的社群,針對設計數位歷史課程到透視藝術的演算分析等,提供大眾問答。再者,可以參考布萊克威爾的數位人文夥伴網羅該學科領袖的短文或常被拿來當指定文本的數位歷史:網路集存與展現過往的指南(https://chnm.gmu.edu/digitalhistory/),最後可以參考數位人文學季刊(http://www.digitalhumanities.org/dhq/)等學術期刊。
-
活動參與— 人文科技營(THATCamp)提供一系列的互動非正式會議,常以區域或特定主題(如:教學、出版)舉行,活動會邀請參與者一同安排議程,進行相關主題的實作課程與討論,像是文字視覺化主題。此外,要學習過去的會議提案與概要可以瀏覽即將出版的人文科技營會議紀錄。年度數位人文會議(ADHO﹕https://adho.org/conference,ACH﹕https://ach.org/,EADH﹕https://eadh.org/)以最新研究與活躍的社群為特色,由國際數位人文組織聯盟所贊助,也可參與區域性的團體,如解碼數位人文、多倫多數位獎學金(https://digital.utsc.utoronto.ca/)、波士頓數位人文(https://dhnewengland.wordpress.com/)等。其他活動方式還有參與線上社群或學術貢獻的群眾募資計畫,加入開放同行評審的數位人文研究,在推特上追蹤此領域的人才或瀏覽部落格等,都是很好的數位人文活動。
-
隨時了解情況— 想要學東西可以看看從人文科技營誕生的專業駭客(ProHacker),此部落格分享教學工具與生產力技能,也可訂閱由威拿·麥卡提專業輔導的人文主義討論小組,關注於90年代的討論與資訊共享。瀏覽今日數位人文(Digital Humanities Now﹕https://digitalhumanitiesnow.org/)發掘推特上快速更新的數位人文熱門話題。
-
探索研究範例獲得啟發— 美國國家人文學術基金會(NEH)館藏各類數位人文學的補助研究供閱覽,如公共研究或教育類的主題。NINES提供19世紀的同行評審研究。
-
追求訓練機會— 首先是教育機構的實體工作坊:維多利亞大學舉行為期一周的數位人文學工作坊,包括文本編碼、多媒體、地理資訊系統、專案管理與數位教學等,研究生可申請獎學金參與此計畫。內布拉斯加大學林肯分校(UNL)數位人文研究中心(CDRH﹕https://cdrh.unl.edu/)所贊助的研討會,加深青年與資深研究者之間的交流回饋。美國國家人文學術基金會(NEH﹕https://www.neh.gov/)即將舉辦精華數位人文學研修班,包含空間人文、計算語料庫語言學法和數位文化製圖等。 再來是線上課程資源,以下列舉四種:史丹佛大學提供網站(Tooling Up for DH﹕http://toolingup.stanford.edu/?page_id=1247)概覽數位人文學,線上研究可以參考威廉·特寇的走向數位化(Going Digital﹕https://williamjturkel.net/2011/03/15/going-digital/)網站,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也提供地理資訊系統的教程,而文字分析可以參考TAPoR(https://tapor.ca/home)。
-
學習DH實踐研究準則— 建議和專家對談可以快速找到研究準則,也能參考藝術人文資料服務的實踐指南,或是NINCH的文化遺產之數位展示管理,或是美國國家人文學術基金會(NEH)針對資料管理及永續的技術性標準手冊。
-
尋找合作夥伴— 研究常需要多元技能及不同觀點,而透過合作可以讓研究更成功。首先,可以註冊數位人文共享社群並找到現有的研究機會,讓你從做中學,其次是積極主動和IT專業人員或學術機構人員交流,為共同願景合作,若能取得贊助就更容易找到後續的合作或技術支援。從人脈找到對自身研究有興趣或想貢獻的人才,也可以尋求顧問研究協助或建議。和畢業新鮮人合作可以活化研究與技能,且提供新人技術、專案管理及協作技能,若最後仍找不到合作機會或學術支援,可以考慮Omeka線上託管方案,或花時間自學編碼或架設伺服器等。
-
規劃一個先導研究— 別一頭栽下去做全部的研究,而是從特定主題開始,如人口普查的數據庫,到視覺化製圖的研究,從都到尾都有網路支持永久試驗研究,而漢彌爾頓的數位人文計畫(https://www.hamilton.edu/academics/study-what-you-love/digital-hamilton/digital-humanities-initiative)有展示一系列的工作流程及數位研究的模型。
-
採用現有的工具— 研究並無經常採用或調整現有工具,開源軟體就是很好的替代方案,像是用數位研究工具百科(DiRT﹕https://digitalresearchtools.pbworks.com/w/page/17801672/FrontPage),來找尋相關工具以及技術、研究資訊等,也可以瀏覽GitHub來看數位人文社群的開發工具。
-
國家科技人文教育機構(NITLE﹕https://web.archive.org/web/20170922054708/http://www.nitle.org/about/) 提供許多優質的數位人文計畫,如舉辦免費線上數位學術系列研討會,出版數位人文書籍、部落格,整合大學課程的數位人文研究工作坊等。